找回密碼
 立即註冊
搜索
熱搜: 白世紀 微詩
樓主: 白世紀

[三葉蟲書房] 偶感 ──布衣行

[複製鏈接]
 樓主| 發表於 2015-5-4 13:43:17 | 顯示全部樓層
白芷 發表於 2015-5-3 22:49
2 R: j1 X& C" E一句一畫,相得益彰;行者風範,樂觀自信!好詩,應是學習的榜樣!
6 _3 g7 g" a/ t
放眼詩路,心在無界。
回復

使用道具 舉報

 樓主| 發表於 2015-5-4 13:49:42 | 顯示全部樓層
丸子 發表於 2015-5-3 22:528 P6 @' L9 }5 J2 _: S7 o) K
學生以為:布衣雖是執戀,然,也是它造就了苦海。如,心中無執,何來苦海。所謂,志。是一種幻象,是肉體 ...

2 E  o' R" W1 R& ?5 `" }1 [人生是苦海呀,我說「一個人若真能心中不執迷,無事可煩惱,不以苦為苦,又何來苦海?」,問題誰能真正了悟而不執迷,免除諸煩惱呢?雖布衣行於世,但亦有其執迷,所以我第三行才會說「我自苦渡娑婆世界」呀
放眼詩路,心在無界。
回復

使用道具 舉報

 樓主| 發表於 2015-5-4 13:50:31 | 顯示全部樓層
白芷 發表於 2015-5-3 23:012 s5 ?% z, }; y( z
誰知你回復了這樣詳盡,我就不必多言了!總之,多學習!

$ s- H0 }$ k* z5 t3 _呵呵,以前我從不自解詩作的
放眼詩路,心在無界。
回復

使用道具 舉報

 樓主| 發表於 2015-5-4 13:51:10 | 顯示全部樓層
丸子 發表於 2015-5-3 23:08
3 q0 N9 e3 P2 N( [; I& |3 s/ a0 p' i寫著又要跑題了,老師莫怪。我其實,是看到那張圖,在配上這首詩。勸老師,家事、事業,不要弦繃得太緊了 ...

8 a! r% J" i$ h$ Q/ x0 ^嗯,人生苦短
放眼詩路,心在無界。
回復

使用道具 舉報

 樓主| 發表於 2015-5-4 13:57:16 | 顯示全部樓層
雪鷹 發表於 2015-5-4 03:426 [; {) d  k, q' Z
風自留戀水自歌 我等小民自蹉跎
& u5 _  ]+ c9 y& l* ^. I沒申請來這世界 既來之則神安之 嘿嘿
( q- ^2 L8 v3 P; f9 y) X6 l4 t
切莫蹉跎!我的作品中流露的是布衣精神,應是一種瀟灑從容曠達,而非頹廢虛度光陰
. s1 s4 o! F% U+ V( b4 W0 I5 x+ T0 s) x/ v/ W4 V
放眼詩路,心在無界。
回復

使用道具 舉報

 樓主| 發表於 2015-5-4 14:01:23 | 顯示全部樓層
石樵 發表於 2015-5-4 09:12
/ p0 {6 Q* f; ^0 C沃燋好費解的辭藻,看樣子白老師要是不告訴俺,只能問度娘老

6 t8 ?4 @( n/ ~6 v! e+ p/ @" P8 M6 ~$ |3 d! |0 M. c) o
沃燋亦作「沃焦」。古代傳說中東海南部的大石山。《文選.郭璞<江賦>》:「出信陽而長邁,淙大壑與沃焦。」李善.注引《玄中記》:「天下之大者,東海之沃焦焉,水灌之而不已。沃焦,山名也,在東海南方三萬里。」《文選.嵇康<養生論>》「或益之以畎澮,而洩之以尾閭」李善.注引.晉.司馬彪曰:「一名沃燋……在扶桑之東,有一石,方圓四萬里,厚四萬里,海水注者無不燋盡,故名沃燋。」北齊.顏之推《顏氏家訓‧歸心》:「沃焦之石,何氣所然。」清.鄧旭《錢塘看潮》詩:「伊昔惟聞東流之水無盡期,沃焦澒洞為漏卮。」
; E' V0 g' W3 Q. B$ s$ Y; \# _% P$ @' {( I" Z# R; N$ C" l
舊華嚴經卷五十九所載大海底下之廣大吸水石;以此石廣大如山,故又稱沃焦山。其下為阿鼻地獄之火氣所炙,故此石經常焦熱。觀佛經五曰:「從阿鼻地獄上衝大海沃焦山,下大海水渧如車軸計。」賢愚因緣經四曰:「海何以故?注入不增不減。下阿鼻火上衝大海,海水消涸,以故不增。常注入故,以故不減。」文句記九下曰:「沃焦者,舊華嚴經名號品中,及十住婆沙中所列。大海有石,其名曰焦,萬流沃之至石皆竭,所以大海水不增長。」文句私記九本曰:「兼名苑曰:東海有焦石,一名沃焦。方圓三萬里,水沃之,則消盡。」金剛三昧本性清淨不壞不滅經(大一五‧六九八中):「如阿耨大池出四大河,此四大河分為八河,及閻浮提一切眾流皆歸大海。以沃燋山故,大海不增;以金剛輪故,大海不減。」
3 ~' l; t4 L. E; w4 j又有沃焦石之海,稱為沃焦海,乃眾生受苦之處。此外,佛典中亦常以「沃焦」一詞比喻凡夫之欲情無窮無盡,猶如此石之焦熱難耐,苦不堪言;准此,釋迦牟尼又稱為「度沃焦」,蓋謂舉世之中,獨有佛為超度此苦之人。〔觀佛三昧海經卷五、賢愚因緣經卷四、法華文句記卷九下〕
放眼詩路,心在無界。
回復

使用道具 舉報

 樓主| 發表於 2015-5-4 15:16:27 | 顯示全部樓層
流連一作「留連」、「流漣」5 d: K5 v4 G8 h9 ~2 C; n0 z% r

1 m% K2 {6 F3 j, k0 e. a+ H1.耽於遊樂而忘歸。《孟子.梁惠王下》:「流連荒亡,為諸侯憂。從流下而忘反謂之流,從流上而忘反謂之連……先王無流連之樂,荒亡之行。」《北史.隋紀下.煬帝》:「所至,唯與後宮流連耽湎,惟日不足。」; F! d" M$ D- g) S% w! A8 J2 c
2.盤桓;滯留。《三國誌.魏志.劉靖傳》:「封符指期,無流連之吏。」宋.丘崇《沁園春》詞:「便流連不到,迎春見柳;也須小駐,度臘觀梅。」
* X6 L, x1 Z, H9 }3.流離轉徙。《漢書.師丹傳》:「山崩地震,河決泉湧,流殺人民,百姓流連,無所歸心。」《北齊書.顏之推傳》:「經長干以掩抑,展白下以流連。」元.無名氏 《合同文字》第一折:「遮莫殺顛沛流連,休迷失水木根源。」0 W( C# W" X# X+ z$ {$ U
4.連續;反覆。 清.邢昉《與見末別宿舟中作》詩:「夜露濕莎雞,流連語初罷。」清.戴名世 《<四逸園集>序》:「故即片言半辭,亦為之咨嗟傳誦,流連反覆於不已。」
8 }/ O- Q( }! p5.亦作「 流漣 」。哭泣流淚貌。《西京雜記》卷一:「帝常擁夫人倚瑟而絃歌,畢,每泣下流漣。」 唐.元稹《鶯鶯傳》:「 崔亦遽止之,投琴,泣下流連,趨歸鄭所,遂不復至。」 清.鈕琇《觚賸.筠湄幽婚》:「﹝ 劉氏 ﹞將離之辰,掩泣流連。」5 M. C1 Q# F" `: U/ j; |/ Z% V

5 I, {, C4 S  ?
放眼詩路,心在無界。
回復

使用道具 舉報

 樓主| 發表於 2015-5-4 18:04:26 | 顯示全部樓層
何謂娑婆世界?' z+ b5 r# |9 m! E
0 L+ f- b6 `" g3 e6 H  _/ P9 J' `
   先解釋佛法中所謂的「世界」。5 i# T. ]0 E8 D) \) l
   世界,梵語為Loka,世為遷流之義,謂過現未時的遷行;界為具東西上下方位的界畔,即有情依止之處所。亦作世間講。
, Z4 K1 X1 r/ T; D+ }: j   世界分為有情世間和器世間。有情世間,名為正報,是由業因所感的正果,指有情──有情識的眾生──的肉體和精神而研;器世間,又名依報,為有情所依,是指山河大地,衣服飲食的總稱而言。/ t: D) `  N2 K! o
   有情世間有六道眾生,六道是指地獄,惡鬼,畜生,人,阿修羅,天道;六道眾生生存於欲,色,無色三界中。
; F: S, r8 A( C; P  D$ X   所謂欲界,是此界眾生有睡眠,飲食,男女欲,故名欲界;色界則無此三欲,惟有殊勝的形色;無色界無三欲,無形色,只有精神存在。# g) Q/ L! G0 r1 Z+ R
) c* _) F1 e0 F" B* E
   佛經上說,三界以須彌山為中心,總名一須彌界。這樣的須彌界並非一個,而是遍存於虛空,須彌山在大海中,四面有四大部洲:東毘提訶,西瞿陀尼,北拘羅,和南閻浮提,以我們的世界來說,我們住在南閻浮提洲,此四洲亦在海中,各洲的周圍又有許多小島,此之外有七重海,七重山,一層層圍繞,最外有一鐵圍山,為一世界(橫)的邊界;須彌山的中間,四方有四岳,即四天王眾天的住所,山頂,帝釋天與四方各八輔丞共治,所以名為忉利──三十三天,再往上,有夜摩天,兜率天,他化天,他化自在天,此六天合稱欲界六天,他化自在天有魔宮,為魔所居處,以上即達到色界的梵天,分初禪,二禪..四禪,若破魔得解脫,即住此梵天,神格的大梵天,即稱一切世界主,造物主,因世界形成時,由他先開始;每個禪天各有三天,四禪之上還有無想天,及佛教聖者所居之五不還天,這十八天為色界,最高者稱色究竟天。四禪為佛陀時代常修禪定之處,所以禪定的種種功德都在第四禪中,又依唯識的定果,立四無色界,即先觀物境空,名空無邊處,次觀但唯有識,名識無邊處,在觀識也不可得,名無所有處,這三者類似唯識的相似證得三性,進一步,無所有性也遣離了,到達非有想非無想處;這無色界是個人的,而且沒有物質的。
0 u4 P' ]" X1 y  c+ X   從四洲到梵天,名一小世界,集一千個這樣的小世界,上有二禪統轄名小千世界;集一千個小千世界,名中千世界,上有三禪統攝;一千個中千世界,名大千世界,上有四禪統攝,這一層層三千個大千世界,稱三千大千世界。這樣的世界存在於虛空中有無量數個。- s0 B" F- ~3 p- t: d
   世界,在空間上說,虛空無盡,在時間上說,溯之無始,追之無終;在因果法則上說,一說因前復有因,果後復有果,因果無始終,時間亦無始終;另一方面,有生即有滅,有成即有壞,因此有成住壞空四個時期,不斷循環連續,無始無終。成劫是世界組成期,住劫是有情安住期,壞劫是漸趨破壞期,空期是完全崩潰期,如是再成,週而復始。
! \! q) N  J: _2 p# A# n& @4 ]/ X4 j6 d) [" W
   劫為梵語Kapa,譯為長時,世界成住壞空為一大劫,分成住壞空等四中劫,每一中劫有二十小劫,一小劫的時間,從人壽最高數──八萬四千──每百年減一歲,減到人最低壽──十歲──再由此每百年增一歲,增至最高數。
  p# i/ Q! S2 I3 u0 _3 \   這無邊際的空間,無始終的時間,無量數的眾生,依因果法而生而有,而變而滅,就是佛法所說的世界。- X9 j% V. @" J# |, e- `
   三千大千世界總稱之為「娑婆世界」。娑婆,又作沙訶,梵語Saha ,譯曰忍土,能忍也,此界眾生安忍於三界,安於十惡(1殺害、2偷盜、3邪淫、4妄語、5兩舌、6惡口、7綺語、8貪、9瞋、10癡)忍受三毒,及諸煩惱,而不肯出離,故名為忍。又菩薩行利樂時,堪受諸苦惱之義,表其無畏與慈悲。故又作「苦樂」此界眾生有貪嗔癡等煩惱之過,人的一生都是在苦與樂之中,交替不斷,眾生忍之,故名,為一佛攝化之境。所謂娑婆國土為三惡五趣雜會之所。4 c+ {8 Q% S0 ^( ]1 H

( r8 @- U; O+ B9 g  W/ S
: `* s. F3 y" w   故,我詩中苦渡的娑婆世界,狹義的說,就是指我們所在的這個苦難的世界。而這苦難世界,也便是永遠存在缺憾而不得完美的世界。佛經稱為五濁惡世。所謂五濁即是劫濁、見濁、煩惱濁、眾生濁、命濁。
( w3 P% V% H' R0 b: `% m0 ]4 }6 @! L5 ^0 A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* n- C2 i  \1 J* l8 k附註:五濁! X/ o. F  Q. A  g6 C' _

& W2 h$ c, j% X0 n, D( k9 ]: q一、劫濁:; ?) `2 X6 g0 ^; u
人壽本為八萬四千歲,後因德薄,而壽亦每百年遞減一歲,減至二萬歲時,即步入劫濁。可知人壽自二萬歲至十歲之間,再由十歲至二萬歲之間,皆是劫濁時代。劫本是時間之名,原無所謂清濁,而造成「濁」的,即是人的煩惱,故劫濁無體,因後四濁而構成為「濁」的根源。
& h; s7 e  p& J8 S( r3 P4 l, Z" G  Z4 ]3 n  M, @! W, ?+ J* f
二、見濁:6 J+ C7 S$ `9 [
見即眾生的見惑,因見解不正,迷惑惡見,故稱見惑。即身見、邊見,邪見、見取見、戒禁取見之五類惡見。名為五利使,皆屬見濁範圍。
3 Z- r# Z2 G8 l" _" |4 D0 o2 H  s# d
三、煩惱濁:
" j. V) B8 P, W7 Q# i. r& b# x- w即六根對六塵,所生起的貪、瞋,癡、慢、疑、五種思惑,亦名五鈍使,即是煩惱濁。" l+ F. N& @2 \- i; e9 b% f# J1 x

/ u( n- [! c) _4 R5 f1 s! n四、眾生濁:. |- l; b* B/ ]
因見濁和煩惱濁的結果,使眾生的福報漸衰苦報增重,變為心鈍體弱,多逢災禍,名眾生濁。3 Q$ K$ K% Y- G
6 v3 ?$ s9 ~5 o
五、命濁:
( m6 Z( e' E! v9 L1 v眾生因煩惱叢集,心身交瘁,因之壽命縮短,其間老病侵乘,生滅變幻,一旦無常,便成異物,名為命濁。
% r# J+ p! u$ U: a# r4 y" ]
放眼詩路,心在無界。
回復

使用道具 舉報

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立即註冊

本版積分規則

Archiver|手機版|新詩路詩網站群:微光全球中文詩論壇

GMT+8, 2025-4-5 02:21 , Processed in 0.033773 second(s), 15 queries , Gzip On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